首页    景兴    薄胎瓷

薄胎瓷

  薄胎瓷是景德镇脍炙人口、誉贯古今、蜚声中外的传统产品。它最薄的地方不到O.5毫米,以手托之,轻如浮云。古代文入曾以“只恐风吹去,还愁日炙销”的诗句赞叹它。画在这样薄而透明的瓷胎上的纹样,隔着一层瓷胎看过去,就像云中的月影,雾中的青山,若隐若现,煞是好看。外国人说薄胎瓷是“天上才有的珍品”。
      景德镇制作薄胎瓷有近千年的历史。北宋时大量烧造的影青瓷,以“质薄腻”、“体薄而润”见称。元代景德镇集全屋制瓷技艺之大成,逐渐发展成全国制瓷中心。到明代,则是名手辈出。据史料记载,永乐甜自脱胎和万历昊十九所制的薄胎瓷,“薄如蝉翼”,映着光能照见指纹。从此薄胎工艺从一般制瓷工艺中分离出来,因而有了“脱胎器”、“卵幕杯”、“流霞盏”、“皮蛋盅”“蛋壳瓷”的专称。清代康熙、雍正年间出品的白釉薄胎瓷器,已经达到“只见不见胎”的真脱胎程度。
      制作薄胎瓷从配料、拉坯、修坯、上釉到装匣,都有一整套严格的技术要领和工艺要求。修坯是其中最艰难、细致、最关紧要的一环。一般要经过粗修、精修反复数十次,就像中医把握脉象的沉浮滑涩一样,不容有丝毫的疏忽。真是争胜负予一丝一忽之间,决成败于一刀一息之上,少一刀嫌厚,多一刀则坯破器毁,甚至一个大的喘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。修坯工为了准确识别和掌握坯体的厚薄,采用走水验坯法,即顺着坯体的口沿滴少许清水,根据坯体上水渗透程度来判断坯体的厚度。薄胎中还有一种奇妙的八角薄胎碗,这种碗是规整圆形的碗身,对称正八角形口沿。据说八角碗的发明者为了保守技术秘密,在夜深人静时才开始制作,拉坯、修坯、装匣都是他“一手到家”。坯胎用纸盖着去,成品用布包着回,连使用过的窑具、渣饼都先捶碎,再趁夜深人静倒人河中。这个故事反映八角薄胎碗的制作确是一代绝技。


1.jpg